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轉)鏡頭寫實卻不真實-傾聽清境在地人的聲音

鏡頭寫實卻不真實--傾聽清境在地人的聲音
陳情人一:清境永續發展協會
陳情人二:清境觀光發展促進會
陳情人三:清境社區發展協會
內容:
一、「看見台灣」、「鳥目台灣」中清境的表象
二、清境發展的真相
三、我們的省思
四、我們所期許的未來

一、「看見台灣」、「鳥目台灣」中清境的表象
       這二部片子提醒我們對台灣土地需更妥善的保護與利用,我們都非常的認同。但是寫實≠真實,表象≠真相,對清境人來說鏡頭帶到的一些寫實畫面,全將過錯指涉到清境,卻是清境這塊土地,及其上住民所無法苟同的。現在我們遭受極大的污名,我們很痛苦也不服氣了。
      就如片中拍的滿目瘡痍的山坡是十倍的清境,清境只是其中山脊的一個緩坡平台,片中90%以上的面積並不屬於清境,它是國有地、原住民保留地、台大山地實驗農場,以及林班地……等。但這樣的拍攝手法讓閱聽大眾印象集中於清境,極不公平。況且觀光產業的全數總建蔽率(面積約五公頃)只佔拍攝面積的千分之一,卻要背負數千公頃的原罪。真的這五公頃會讓中央山脈天崩地裂?多了五公頃的觀光,少了五十公頃的裸露農業改植樹,會讓透水率和保水率下降嗎?
       中央根本知道問題在農業的,因為就整塊土地的開發來看,農地占多少?民宿面積又占多少?只是政府不願意徹底面對歷史真相,轉而找民宿成為開刀對象,那民宿又情何以堪,對我們公平嗎?當初將農地轉做民宿,少用水少施肥,開墾面積變少了,將其他面積種樹變庭園,這樣不好嗎?片子及媒體以偏蓋全的說法,實在令人難以信服,且深深傷害居住在此地人的尊嚴。

關於這二部片子對清境的主要論述,我們歸納以下幾點疑問:
1.          清境真的是這二十年才開發的嗎?
2.          碧湖的淤積真的是清境造成的嗎?
3.          清境有到處山崩土石流嗎?
4.          農業轉型成觀光業真的不好嗎?真的污染這片土地嗎?
5.          清境的民宿真的如齊柏林導演所說的超過三百多間嗎?
6.          清境的民宿蓋成歐風風格有錯嗎?
7.          農業轉型觀光真的造成清境用水短缺嗎?
8.          民宿會像外面學者所言造成透水率不佳嗎?

二、清境發展的真相               
除了鏡頭說話、旁白導引之外,針對上述的疑問,也請傾聽在地人的聲音。
Q1: 清境真的是這二十年才開發的嗎?
Ans: 我們就不比大台北華城,木柵貓空,就以「鳥目台灣」中的九份、金瓜石做比較
地貌/時間
九份、金瓜石
清境
地形地貌
山坡地(靠海)
高山山坡地
日治時代前
原始山林
原住民所屬「立鷹牧場」
日治時代
日本專利開發礦場
日本向原住民徵收後,改名為「見晴牧場」,專責管理原住民。
國民政府早期
「台灣金銅礦物局」
民國34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農場所在地劃歸南投縣政府管轄,成為「霧社牧場」。
民國五十年後
台灣金銅礦物局改組為「台灣金屬鑛業公司」(簡稱台金公司),民76宣告歇業,而金瓜石礦區的土地則由台灣糖業公司接收
退輔會向縣政府價購更名為「見晴榮民農場」。民57年後改名「清境農場」,從事牧業,及種植高山蔬果。
民國七十年後
九份轉型觀光業,第一家便利商店進駐。民國80年代,九份因觀光產業帶動,不少餐廳民宿駐進,再度繁榮,金瓜石亦跟隨九份腳步
惟土地長年施肥施藥,加上民國68年水果開放進口,農業連年虧損,政府遂轉型觀光,起建國民賓館於民國74年開始營業。在農業方面,改植高經濟溫帶花卉,如百合。民國80年後,開始土地放領,亦有部分居民及業者,跟隨政府政策,農業轉型觀光,從事民宿。

附記:在「鳥目台灣」中,旁白形容九份是一個文化,觀光,特色民宿的小鎮,,影片不去論述人聲的雜踏,夜晚的喧囂,陰陽海的污染,反而說他是一個等待慢活重生的地方。同是日治時期開發的土地(清境可能更久遠),同是觀光產業(規模小於九份),那清境為什麼就是破壞山林的不肖業者呢?我們不是不認同九份有其美麗之處,而是不認同片中論述的偏頗觀點。這種說法,不僅踐踏了清境人數代的努力,也踐踏了我們及下一代的尊嚴。



Q2. 碧湖的淤積真的是清境造成的嗎?
Ans: 「看見台灣」片中的拍攝手法,是鏡頭拍著清境後卻馬上接著碧湖的畫面,容易讓人誤以為碧湖的淤積就是清境造成的。碧湖的淤積當地人都清楚為塔羅灣溪與馬海濮溪在廬山上游的多處原始林大崩塌,非是隔著母安山的霧社溪(清境山谷下之溪),況且清境隔著霧社溪約有四公里的原始森林,又如何能直接與碧湖的淤積有關,而這從空照圖亦可明白。
Q3. 清境有到處山崩土石流嗎?
Ans: 這實讓我們啞巴吃黃連。這幾年世界環境變遷,加上多處土地不當利用,台灣多處環境遭受破壞,有如片中景象,我們也深為警惕。但在清境住三十年,四十年甚至更久的居民,也未曾看過清境有任何崩塌土石流。影片用別處畫面來指涉清境毫不屬實,且清境離溪流很遠(近年來所有發生嚴重災害的地方,都是鄰近溪邊,例如谷關,知本,太麻里,信義神木村,寶來,但清境是在一個山脊的平台上),外界如此主觀認定她將成為下一個廬山,請提供科學證據,否則用如此聳動的說法又在公開場合說,真的妥當嗎?
Q4. 農業轉型成觀光業真的不好嗎?真的污染這片土地嗎?
Ans: 我們承認未能比數百年前的森林好,但高山農業轉型觀光絕對更環保。因為:

(1)   我們不再將雞糞,農藥,化肥,石灰鋪於土地,任其風吹雨淋污染地上地下水源。
(2)  大量的植樹,近二十年由觀光業所植的林木已數萬棵,比起轉型前的農業更加環保,可由空
     照圖得知。
(3) 民宿植樹庭園造景,做好水土保持讓土石不再有機會流失(農業使用的道路大雨來時往往沖
    刷成深溝,水土易流失)。
(4) 民宿將環境整理美輪美奐,讓本地及外國人有機會看到台灣高山之美。在國家公園的前哨站
   ,老村莊及聚落裡有個下榻的地方。以佔地數公頃的觀光產值甚至可取代上千公頃的高山農
    業產值,又可賺入大量外匯(港澳新馬客人超過50%),這樣對這塊土地真的不好嗎?因著
    觀光餐飲,也帶動不少周邊廠商的收益及政府稅收,況且現在台灣經濟發展不佳,謀生不易
    我們在此腳踏實地過日子,以風景空氣吸引旅人,難道不比開墾農地好嗎?國際間也有發
    展高山觀光的例子如瑞士的策馬特、秘魯馬丘比丘、日本富士山等,何不取經甚至超越呢?
(5)仁愛鄉早在八、九年前已嚴格要求垃圾分類,不分類、不繳費是不收垃圾的,這個已是目前
    成熟的機制。
(6) 關於熱水系統,清境大都為熱沯系統(從空氣中擷取能量),已不再燃燒柴油造成空污。廢
    水處理部分,多家已漸漸自行處理達到廢水排放標準,甚至回收再利用,此舉將蔚為風潮,
    請再給我們一些時間,我們會成為觀光示範區的。

Q5. 清境的民宿真的如齊柏林導演所說的超過三百多間嗎?
Ans: 清境的區域為退輔會所轄的土地約七百公頃,由空照圖中可看出卻大部分還是以農做為
       主。其中部分陡坡為森林,部分保留為牧場,緩坡地方供為農作及觀光。其中一百一十公
       頃於民國八十年放領為私人所有(約有五十公頃農業轉型觀光)。經營觀光民宿共計118
       家,其中5家因老舊已停業,目前餘113家,其中有16家未取得合法執照經營,還在努力當
       中。這已經多次的確認再確認,縱使包含附近原住民土地的民宿也不超過120家。沒錯,
       清境有三百棟的房子,但這包含七個村莊(博望、仁莊、忠莊、定遠、壽亭、道班、榮
       光)及多數的鐵皮工寮,或許齊導演在空中看是不能完全得知實況。

Q6. 清境的民宿蓋成歐風風格有錯嗎?
Ans: 如果歐式建築不合適,還是要選擇現代式的玻璃帷幕?還是清水模?三合院?磚瓦房?日
       本風格?還是土角厝?石板屋、茅草屋?還是鐵皮屋?請告訴我們哪一種合適讓我們參
       考。在居民及業者起建時,想著這裡的海拔,及溫度,看到這片高上草原綿延,有著綿
       羊、安格斯牛、及馬匹與居民共同生活,想像地去蓋著夢中合適山屋。至少不是鐵皮屋,
       這邊蓋中式,那邊西式,反而大家建築語彙一致,造就成一片似歐洲風格的小山城,也讓
       這裡的氛圍成為國內外觀光客的最愛。請問這樣不好嗎?話說日本的北海道,不也是歐風
       民宿處處,卻反而成為其觀光特色。

Q7. 農業轉型觀光真的造成清境用水短缺嗎?
Ans: 轉型觀光只是在原來的高山蔬菜田上經營民宿,或特色料理。依人均用水量250/人日,
       清境總計一千多個房間,住宿率四成來說,比起農地3 000~5000/分日,其用水量比原來
       農作更要少許多。為何要曲解成觀光用水將水源用盡呢?(清境的水源為慈翁溪,豐水期
       38700 CMD,枯水期8500 CMD,觀光業用水平均只要不到1000 CMD,其餘他用)

Q8. 民宿會像外面學者所言造成透水率不佳嗎?
Ans. 關於透水率的問題,清境內部的道路鋪面就遠大於民宿面積數十倍,房子本身所佔的面積
        已經小到微不足道,談民宿房子會影響整個山坡透水率,實在是無限上綱的言論。

三、我們的省思
       看過這二部片子後,我們知道需付出更多,更珍愛台灣土地,而我們就先從自己居住的家園,清境地區反省做起:
1.      清境大部分的農作應合宜,陡坡應復育為森林。我們相信大家有察覺大部分的問題在農業,政府或許可用平緩的怠地與持有私有地但屬陡坡者交換,並要求其恢復造林,以達雙贏。
2.      廢水應要求處理後再排放,更應鼓勵回收再利用。
3.      觀光應具備環境教育功能。
4.      觀光總量應限制到休憩設施足夠接納即可(以水資源及環境承載為考量)。
5.      坡度較高的的建築應委請結構檢定安全後再行利用。
6.      本區除建築本身及道路外,其餘土地應植樹綠化,保持透水率良好。各家水土保持不足之   處,應委請專家建議再行加強。
7.      夜間除必要照明外,非必要燈光應關閉。



四、我們所期許的未來
我們清境人所求的並不多,我們不是暴民不是壞人,只求給清境一個公平的對待。古人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如果我們不能打獵,不能耕作,不能轉型觀光,那我們要像其他縣市成立工業區或科學園區嗎?如果不能以在地資源為生,是不是我們都應該離開去都市謀生,一起去跟著擁擠,那當初政府怎麼又鼓勵年輕人回鄉呢?真的讓人不知何去何從?
我們如下期盼:

1.          求給清境一個公平的對待
      清境人不希望被污名化,被標籤化,不希望老是被放大鏡擴大檢視,受到不符合公平正義原則的對待。衷心盼望政府在促成清境成為風景特定區之前,及相關不合時的法令修法前,不要再將清境當作整肅目標。政府可以管制我們再發展,直到通盤規劃實行後再行處置嗎?這實是清境人發自心底的訴求啊!
       清境這上百年的山上小村,匯集許多人的夢想及我們下一代的希望,我們也認同是該管制了,否則怕下場會是另一個九份。縣府也早已規劃用特定區來管制發展,民間這兩年也自主極力的配合來完成。如果大家看了「看見台灣」、「鳥目台灣」要清境下台一鞠躬的話,也請政府針對九份、台北華城、拉拉山、陽明山、大雪山、阿里山、苗栗南庄、日月潭、溪頭、杉林溪、東埔、谷關、梨山、天祥太魯閣……一併檢討,因為這部片子不是鳥目清境,看見清境。九十分鐘的片子不能呈現全台,但只因片中清境為代罪羔羊的話,實為不可承之重,有難免讓人覺得政府是看著片子辦事,聽著媒體下決策。
2.          農業土地再檢討
       政府或許可用平緩的怠地與持有私有地但屬陡坡者交換,並要求其恢復造林,以達雙贏。綜觀台灣四大高山農場為武陵、福壽山、梨山、清境,其中清境是海拔最低也是歷史最悠久的,如果政府願意好好去面對高山農地在開墾利用與保存造林間取得平衡,及轉型成低衝擊的觀光產業,能在農業、觀光、環保間三者取得和諧永續,做好配套,乃是我們期待的未來。
3.          成為風景特定區
      清境人願意配合管理者一起成長,盼政府將清境納入管理成為風景特定區,民國94年縣府早已規劃將清境列為特定區與加強管制,至今延宕近八年。兩年前縣政府再次提出規劃特定區案並配合地檢署查察山坡地,辦理限建,我們也積極配合樂觀其成。試問下有霧社特定風景區,上有翠峰風景特定區,為何獨漏中間這塊遊客駐足最久,人數最多的清境呢?況且此特定區是以限制開發及有效管理做前提,為何我們不好好去討論這個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而是馬上跳到要不要讓清境人都下山的議題,讓人覺得不寒而慄,何來程序正義,居住正義?
4.          創意清境‧爭取國際觀光客
       請上級長官給清境一條生路及合理的對待,扮演正向積極的父母官角色,像老鷹般高瞻遠矚,將關心重點落在與民間多多討論觀光如何發展?環境如何永續?如何讓清境在亞洲發光發亮?從而輔助支持我們,讓我們更努力,更團結齊心,有創意地將清境塑造成國際級兼顧環境與觀光的度假勝地,瑞士的策馬特山城能,為什麼台灣的清境不能?
       於此字字寫下我們的願望,就是因為我們清境人深愛自己的這塊土地,骨子裡流有一份要相互團結的血液。再次懇請上級長官給清境一條生路及合理的對待,具策略前瞻思考,讓此危機轉為契機,在政府的輔導支持下,建立成一個高山旅遊暨農業的示範村落。